据南方财经记者统计,本次共新增93款大模型完成备案。其中,广东新增21款已备案大模型,深圳新增 8款。
两年前,业内以“千模大战”形容彼时的产业态势。截至6月30日,累计有439款大模型服务完成备案,并有233款大模型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尚未达到“千模”量级。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认为,各地政策有力驱动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例如广东各市发放的“模型券”等有效降低了研发和应用成本。与此同时,行业竞争趋于理性,机构从过去追逐现象级的通用大模型转为开发更具性价比的垂类模型,例如多家深圳企业的自研大模型紧扣主营业务提效赋能,体现了注重产研成果转化的实用主义。
2024年,网信部门按照《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语言大模型)备案工作,旨在促进大模型的创新发展和规范应用。
大模型有“备案”和“登记”之分。“备案”面向自研、二次开发的情形;“登记”针对通过API接口直接调用已备案大模型能力的情形。同时,不具备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例如纯自用或仅服务少数场景的,无需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备案或登记。
本次,全国共新增93款大模型完成备案,另有74款完成登记;截至6月30日,累计有439款大模型完成备案,包括DeepSeek、文心一言、通义千问、混元大模型等明星产品。
据南方财经记者统计,大模型行业仍呈现地域性集中特点。在439款已备案大模型中,共341款来自北京(132款)、上海(81款)、广东(66款)、浙江(34款)、江苏(28款)五个地区,占全国比例约78%。
当前,广东省共有60家公司合计备案66款大模型,主要集中于广州和深圳两城。
其中,十余家公司为上市公司,或具有上市公司背景。彩讯股份、广电运通、德生科技、视源股份、深信服、中兴通讯、云从科技、佳都科技、云天励飞9家公司在A股上市;金蝶软件、科大讯飞华南、迅雷网络技术、腾讯计算机、顺丰科技、商汤科技的母公司在境内外上市。
部分公司完成了多款大模型的备案或登记,例如荣耀软件共有YOYO助理(PC版)、YOYO助理(移动版)、魔法大模型3款完成备案;腾讯旗下共有混元助手大模型、搜索大模型2款完成备案;小微企业陆兮科技有类脑大模型、端侧 OS 大模型2款完成备案;平安健康有聊个天、唠一唠2款大模型完成登记。
据南方财经记者统计,深圳本次有8款大模型成功完成备案。截至目前,共有24家深圳公司备案29款大模型。
在通用大模型方面,腾讯混元大模型为代表作。华为盘古大模型的开发主体企业华为云计算注册于贵州省,但亦拥有深圳背景。
整体来看,机构并未大规模跟风研发通用大模型,更多通过研发行业类、垂直类大模型以直接赋能主营业务。
从行业分布来看,上述24家深圳公司中,16家(约67%)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体现深圳软件产业的集聚性;同时批发零售、物流运输、房地产行业各占较小比例,亦体现了产业多元化的一面。
智能家居、智慧终端的应用领域最贴近日常生活。例如,TCL大模型助手聚焦于空调、冰箱的交互和场景控制,并搭载于TCL+ App;海信的星海大模型赋能海信电视,应用于世俱杯的赛前分析、战术拆解、赛后复盘;荣耀的YOYO助理(PC/移动版)大模型已内置于多款手机、平板、个人电脑产品,并在去年升级为“YOYO智能体”。
不过,中兴通讯的“星云大模型”则采取“先自用、再外溢”的路径,聚焦于辅助编程场景应用,这与商汤 AI 代码生成模型的定位相似。
企业服务和数字化转型则是另一大重点应用领域,金蝶、彩讯、东信均属于此赛道。其中,金蝶苍穹大模型聚焦财会、人力资源及供应链领域,目前已应用于与建发房地产、海信集团的合作中;彩讯股份的睿驰大模型适用于企业智能化升级(生产/营销/客服)、政府公共政策领域;东信集团营赛洞见大模型专注创意营销内容生成;云天励飞的“云天天书” 数字政务大模型应用于基层工作减负增效,近期还与仙葫植物园、噜咔博士联合打造名为“花草志”的APP。
此外,亦有两家深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鹏城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完成大模型备案。其中,“鹏城·脑海”大模型主要聚焦智慧政务、多语种国际传播等方向;IDEA推出的Eureka 学术大模型则驱动了ReadPaper论文阅读平台。
其他垂类大模型方面,深信服安全GPT聚焦网络安全领域;顺丰科技的丰语大模型应用于智慧物流。据顺丰集团消息,丰语约有20%的训练数据是顺丰和行业的物流供应链相关的垂域数据,已用于营销、客服、收派、国际关务等二十余个场景。
例如,上述的TCL大模型、金蝶大模型、海信星海大模型宣布接入DeepSeek;云天励飞通过华为AI数据湖提升“云天天书”大模型训练效率;顺丰则通过字节旗下火山引擎平台训练丰语大模型。顺丰集团表示,“丰语”实现了以更小的尺寸模型对更大尺寸通用模型在物流垂域的全面超越,在小哥问答场景中丰语的误率降低了58%等,这充分体现了垂域大模型的价值。
例如,在广东各市广泛发放“模型券”显著降低了企业研发和使用大模型的成本。
去年12月,作为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项目扶持计划的一部分,深圳市决定每年发放最高1亿元的“模型券”。
今年3月发布的《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项目扶持计划操作规程》(下称《规程》)进一步明确,“模型券”项目是指支持企业依托已备案的大模型开展服务、智能体开发应用达到一定规模的对模型购买费用予以补贴。
具体来看,“模型券”由需求方申领和申请兑现,资助标准为单家企业每年申领“模型券”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需求方向模型服务机构购买模型服务,以“模型券”抵扣模型购买费用的最高30%。与“模型券”类似,深圳的“算力券”“ 训力券”“语料券”的发放工作也已启动。
事实上,“模型券”模式已为许多广东城市应用。例如,东莞市今年设立最高5000万元的算力券,1500万元的模型券;珠海市在今年5月设立总额最高5亿元的“算力券以及总额最高1亿元的“模型券”,以降低企业使用智能算力、研发和使用大模型的成本;本月,广州黄埔亦宣布在AI领域发放 “算力券”“模型券”“场景券”各最高1000万元,以及最高100万元的“数据券”。
例如,深圳市的《规程》对符合条件的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项目按照经核定项目建设主体实际投入的30%予以资助,其中示范应用项目最高200万元、具有引领作用的标杆应用项目最高1000万元;另一方面,对相关单位承担国家部委组织开展的AI领域“揭榜挂帅”项目,国家有资金支持的项目按1∶1予以最高1000万元配套支持。
深圳的产业扶持从市区二级多层次展开,龙华区、南山区、福田区、龙岗区各自推出了激励政策,涵盖对完成算法或大模型备案的企业给予资助,以及对购买已备案大模型的企业提供支持两方面。
据今年6月发布的《2025年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深圳当前AI产业规模达3685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全国比重高达12.7%;典型企业数量达2887家,同比增长27.3%,彰显深圳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