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中国九游最全娱乐游戏官方平台

【国盛通信】AI算力的闭环九游娱乐
您当前位置: 主页 > 九游娱乐资讯
作者:小编
2025-08-04 02:01 浏览: 分类:九游娱乐资讯

【国盛通信】AI算力的闭环

  本周全球科技巨头财报季全面展现了AI算力从基础设施投资到商业落地的完整闭环,海外云服务提供商集体大幅上调资本开支,验证了AI产业的高景气度。

  谷歌:2025年Q2单季资本开支达224亿美元(同比+70%),全年指引从750亿美元上调至850亿美元,主要用于AI基础设施和服务器投资,并预计2026年进一步增长。谷歌云收入同比增长32%至136.2亿美元,运营利润率从11.3%大幅提升至20.7%。

  Meta:将2025年资本支出指引从640亿美元上调至720亿美元,重点投入AI数据中心和计算能力建设。尽管支出激增,公司仍维持强劲现金流,本季度通过回购和分红向股东返还110亿美元。

  微软:FY25资本支出达800亿美元,其中近半用于AI基础设施,Azure年化收入突破750亿美元(增长34%),Q4单季AI服务贡献了Azure增长的16%,同比增速高达157%。FY26Q1计划支出300亿美元创纪录,主要用于数据中心扩建和自研芯片部署。

  capex持续性存疑 VS 云业务盈利改善和订单可见性强:市场担忧资本开支不可持续,我们认为谷歌云运营利润率改善,客户对AI云服务付费意愿强劲。谷歌云运营利润率突破20.7%,微软Azure AI服务增长157%,证明AI基础设施投入已转化为实际盈利能力。尽管资本支出大增,主要云厂商自由现金流仍保持健康,如谷歌TTM FCF 667亿美元,Meta本季度仍返还股东110亿美元。云厂商订单可见性强,谷歌云积压订单1060亿美元(同比+38%),微软云商业订单3680亿美元(同比+35%),需求能见度覆盖未来2-3年。

  真实需求存疑 VS Token爆发与创收增长:市场担忧缺乏真实需求,我们认为AI需求实际呈现爆发性增长,商业变现能力强。Token消耗量激增,谷歌月均Token处理量从5月的480万亿翻倍至980万亿,Gemini应用月活达4.5亿,日请求量环比+50%;微软Azure AI 2025年第三财季处理Token超100万亿(同比+5倍)。AI驱动企业收入实质增长,谷歌云营收136亿美元(同比+32%),AI贡献核心增量;微软智能云业务营收298.8亿美元,成第二大利润引擎。

  海外AI算力基建正从投入期迈向收获期,当前市场仍低估了海外算力基建的长期成长性和确定性。海外AI算力产业链在技术生态、商业闭环和资本投入的可持续性上具备显著优势。海外云厂商(Meta、微软、谷歌等)不仅拥有全球领先的AI基础设施,更构建了从芯片、框架(CUDA、PyTorch)到模型(GPT-4、Gemini)和应用(Copilot、AI广告)的完整生态,形成了算力投入→商业变现→再投资的正向循环。

  国内AI算力产业链在政策支持、技术迭代和生态协同的推动下,逐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算力体系,但高端GPU依赖进口、先进制程受限等挑战依然存在:

  供应端动态:NVIDIA追加30万颗H20订单(累计库存达90-100万),但中国全年需求预计180万颗,仍有90万颗的缺口。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性能接近A100,但软件生态仍是短板。

  需求端亮点:资本开支高增,2025年中国AI相关投资预计6550亿元(+51%),字节(1500亿)、阿里(三年3800亿)、腾讯(单季366亿)创纪录投入。应用场景多元化,与美国不同,中国需求来自互联网、车企、AI公司和第三方数据中心。

  海外云厂商全面上调资本开支,标志着全球AI算力建设进入新阶段,四大云巨头2025年合计资本开支预计超3300亿美元,验证了AI产业已形成基础设施投入-商业变现-再投资的完整闭环。国内产业链虽在加速追赶,但受制于芯片供应和生态短板,短期仍以结构性机会为主。

  综上,我们继续看好算力板块,坚定推荐算力产业链相关企业如光模块行业龙头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同时建议关注光器件“一大四小”天孚通信+仕佳光子/太辰光/博创科技/德科立,建议关注国产算力产业链,如其中的液冷环节如英维克、东阳光等。

  光通信: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太辰光、腾景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德科立、联特科技、华工科技、源杰科技、剑桥科技、铭普光磁。铜链接:沃尔核材、精达股份。算力设备:中兴通讯、紫光股份、锐捷网络、盛科通信、菲菱科思、工业富联、沪电股份、寒武纪、海光信息。液冷:英维克、申菱环境、高澜股份。边缘算力承载平台:美格智能、广和通、移远通信。卫星通信:中国卫通、中国卫星、震有科技、海格通信。IDC:润泽科技、光环新网、奥飞数据、科华数据、润建股份。母线:威腾电气等。

  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数据可视化:浩瀚深度、恒为科技、中新赛克。

  光通信: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太辰光、腾景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德科立、联特科技、华工科技、源杰科技、剑桥科技、铭普光磁。

  算力设备:中兴通讯、紫光股份、锐捷网络、盛科通信、菲菱科思、工业富联、沪电股份、寒武纪。

  本周海外算力板块走势强势,相关股票走势呈现强劲上涨的走势。7 月 30 日,Meta 公布了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的 2025 财年第二财季业绩,公司第二财季营收 475.16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22%,高于市场预期的 448 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 36%至 183.37亿美元,超预期财报使股价 7 月 31 日单日飙升 11.25% 。从本周整体来看,Meta 股价累计上涨 3.88%。谷歌股价近一周逆势下跌 2.28%,尽管 Q2 营收增长 14%至 964 亿美元,市场担忧相比 Meta 和微软,谷歌的 AI 商业化进展稍显滞后。英维克本周股价累计

  综上,我们继续看好算力板块,坚定推荐算力产业链相关企业如光模块行业龙头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同时建议关注光器件“一大四小”天孚通信+仕佳光子/太辰光/博创科技/德科立,建议关注国产算力产业链,如其中的液冷环节如英维克、东阳光等。

  好到坏依次为:创业板综上证综指万得全 A (除金融,石油石化)万得全 A中小板

  从细分行业指数看,光通信、量子通信、卫星通信导航、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分别上涨8.5%、3.1%、2.83%、2.15%、0.3%;运营商、云计算、区块链分别下跌1.85%、2.3%、3.0%。

  本周受益于算力竞赛概念,天孚通信上涨25%,领涨版块。受益于AI概念,国投智能上涨12%。受益于鸿蒙概念,迅游科技上涨11%;受益于华为昇腾概念,多伦科技上涨11%;受益于铜缆高速连接概念,鼎通科技上涨10%。

  本周全球科技巨头财报季全面展现了AI算力从基础设施投资到商业落地的完整闭环,海外云服务提供商集体大幅上调资本开支,验证了AI产业的高景气度。

  谷歌:2025年Q2单季资本开支达224亿美元(同比+70%),全年指引从750亿美元上调至850亿美元,主要用于AI基础设施和服务器投资,并预计2026年进一步增长。谷歌云收入同比增长32%至136.2亿美元,运营利润率从11.3%大幅提升至20.7%。

  Meta:将2025年资本支出指引从640亿美元上调至720亿美元,重点投入AI数据中心和计算能力建设。尽管支出激增,公司仍维持强劲现金流,本季度通过回购和分红向股东返还110亿美元。

  微软:FY25资本支出达800亿美元,其中近半用于AI基础设施,Azure年化收入突破750亿美元(增长34%),Q4单季AI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服务贡献了Azure增长的16%,同比增速高达157%。FY26Q1计划支出300亿美元创纪录,主要用于数据中心扩建和自研芯片部署。

  capex持续性存疑 VS 云业务盈利改善和订单可见性强:市场担忧资本开支不可持续,我们认为谷歌云运营利润率改善,客户对AI云服务付费意愿强劲。谷歌云运营利润率突破20.7%,微软Azure AI服务增长157%,证明AI基础设施投入已转化为实际盈利能力。尽管资本支出大增,主要云厂商自由现金流仍保持健康,如谷歌TTM FCF 667亿美元,Meta本季度仍返还股东110亿美元。云厂商订单可见性强,谷歌云积压订单1060亿美元(同比+38%),微软云商业订单3680亿美元(同比+35%),需求能见度覆盖未来2-3年。

  真实需求存疑 VS Token爆发与创收增长:市场担忧缺乏真实需求,我们认为AI需求实际呈现爆发性增长,商业变现能力强。Token消耗量激增,谷歌月均Token处理量从5月的480万亿翻倍至980万亿,Gemini应用月活达4.5亿,日请求量环比+50%;微软Azure AI 2025年第三财季处理Token超100万亿(同比+5倍)。AI驱动企业收入实质增长,谷歌云营收136亿美元(同比+32%),AI贡献核心增量;微软智能云业务营收298.8亿美元,成第二大利润引擎。

  海外AI算力基建正从投入期迈向收获期,当前市场仍低估了海外算力基建的长期成长性和确定性。海外AI算力产业链在技术生态、商业闭环和资本投入的可持续性上具备显著优势。海外云厂商(Meta、微软、谷歌等)不仅拥有全球领先的AI基础设施,更构建了从芯片、框架(CUDA、PyTorch)到模型(GPT-4、Gemini)和应用(Copilot、AI广告)的完整生态,形成了算力投入→商业变现→再投资的正向循环。

  我们认为,国内AI算力产业链在政策支持、技术迭代和生态协同的推动下,逐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算力体系,但高端GPU依赖进口、先进制程受限等挑战依然存在:

  供应端动态:NVIDIA追加30万颗H20订单(累计库存达90-100万),但中国全年需求预计180万颗,仍有90万颗的缺口。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性能接近A100,但软件生态仍是短板。

  需求端亮点:资本开支高增,2025年中国AI相关投资预计6550亿元(+51%),字节(1500亿)、阿里(三年3800亿)、腾讯(单季366亿)创纪录投入。应用场景多元化,与美国不同,中国需求来自互联网、车企、AI公司和第三方数据中心,碎片化特征明显。

  海外云厂商全面上调资本开支,标志着全球AI算力建设进入新阶段,四大云巨头2025年合计资本开支预计超3300亿美元,验证了AI产业已形成基础设施投入-商业变现-再投资的完整闭环。国内产业链虽在加速追赶,但受制于芯片供应和生态短板,短期仍以结构性机会为主。

  综上,我们继续看好算力板块,坚定推荐算力产业链相关企业如光模块行业龙头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同时建议关注光器件“一大四小”天孚通信+仕佳光子/太辰光/博创科技/德科立,建议关注国产算力产业链,如其中的液冷环节东阳光等。

  4.阿里通义千问更新 Qwen3-30B 非思考模型:AI 性能媲美 GPT-4o,推理、代码、数学等能力全面跃升

  新模型主要提升指令跟随、逻辑推理、文本理解、数学、科学、编程和工具使用等通用能力,官方表示在激活3B参数的情况下,性能接近 GPT-4o 和 Qwen3-235B-A22B Non-Thinking。

  该模型仅支持非思考模式,在输出中不会生成块。同时不再需要指定 enable_thinking=False。官方表示新模型大幅增加了多种语言的长尾知识覆盖,且在主观和开放式任务中与用户偏好更加一致,能够提供更有帮助的回答和更高质量的文本生成。

  据C114报道,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已发布大模型总数达3755个,其中中国企业贡献1509个,数量位居全球首位。这标志着我国基础大模型迭代速度加快,并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加速渗透落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6次报告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上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技术和应用层面取得全方位进步,产品数量迅猛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从用户方面看,截至6月,用户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比例最高,达80.9%。从产业方面看,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

  国产人工智能产品与办公协同、教育普惠、工业设计、内容创作等场景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多个领域的智能应用生态。

  同时,随着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发展创新,一批优质的国产人工智能产品加速出海,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影响力显著提升。

  其中,DeepSeek上线天,全球日活跃用户突破3000万,成为全球用户增速最快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此外,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占比达60%。

  6.6.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美元,中国市场贡献近半

  据C114报道,在 AI 与机器人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全球机器人产业正迈向智能化、具身化新阶段。中国力量加速崛起,不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更在具身智能领域加快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成为全球机器人竞争格局中的关键驱动力。

  IDC 预测,到 2029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 4000 亿美元,中国市场占近半份额,以近 15% 的复合增长率位居全球前列,是推动全球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得益于制造能力、技术投入、场景适配及政策支持等优势,中国厂商正从 “追随者” 向 “引领者” 转型。

  2024 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破 10 万台,配送、清洁机器人为主导。中国厂商以 84.7% 的出货份额领跑全球,擎朗智能、普渡机器人等头部企业在全球形成显著领先优势,推动产品智能化和多场景落地。

  2024 年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规模超 1.8 亿美元,出货量约 2 万台,在电力、石油等领域需求扩展。中国厂商宇树科技、云深处依托供应链与集成设计优势,在性能、出货规模及开放性上实现突破,重塑全球市场格局。

  中国行业通过 “技术突破 — 应用验证” 双向循环加速发展,百度、华为等企业聚焦具身智能大模型(“大脑”)等核心技术。IDC 预测,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出货量约 5 千台,2030 年将增至近 6 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超 95%。

  202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海外收入超 20 亿美元,其中协作机器人出口约 7410 万美元,同比增长 34.7%。遨博、大族机器人等厂商加快布局东南亚、欧美等市场,构建本地化服务体系,提升全球影响力。

  IDC 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是重要发展方向,中国厂商正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推动技术从验证走向规模部署,加速其走出实验室、迈向实际场景。

  7.OpenAI 正为 AI 硬件招兵买马,明确打造“下一代全球最具创新移动设备”

  据C114报道,OpenAI 公司正在招聘多个消费硬件领域的职位,引发外界对其新品的诸多猜测。

  在硬件系统产品设计师的职位描述中,OpenAI 明确表示,他们正在寻找人才,共同构建“下一代全球最具创新的移动设备”。

  该职位要求应聘者具备强大的机械设计技能,以及制造性设计(DFM)、装配性设计(DFA)、公差与尺寸设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此外,还需要具备组件模块的经验,包括 OLED / LCD 显示屏、电池、声学、摄像头模块,以及蜂窝和 GPS 系统等。

  此外该公司招聘的电气工程设计职位,公司寻求的是具有支持原理图开发、布局、启动和验证定制电子产品的板级和系统级设计专长的个人。

  此外,OpenAI 还在寻找另一位在功率传输方面具有专长的电气工程师,以“设计和优化高性能硬件产品的下一代充电技术”,这个职位可能涉及为即将推出的硬件设备构建无线充电平台。

  8.2024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超80%的受访者曾使用生成式AI 超90%的受访企业曾使用AI技术

  据C114报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 年)》,其中包含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展现了 2024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多方面态势。

  调查显示,受访网民普遍认为,2024 年信息化在创新学习工作方式、提升生活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治理能力等方面作用更显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明显;受访企业则表示,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育,布局新业务等,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超 80% 的受访者曾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查询资料、内容摘要、生成文稿等,较 2023 年增长近 20 个百分点。

  数字素养与技能方面,受访者对人脸识别支付、生成式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概念的判断准确率分别达 83.6%、62.5% 和 54.2%。

  软硬件产品使用感知上,84.8% 的受访者认为我国智能手机性能提升明显,超 50% 认为智能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性能提升较明显。

  企业层面,技术创新应用方面,超 90% 的受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过人工智能技术,其中超 65% 用于提升服务效率质量和辅助新产品开发创新,较 2023 年分别上升 1.2 和 6.5 个百分点。

  云计算服务应用方面,24.4% 的受访企业公有云服务应用比例超 50%,较 2023 年上升 0.5 个百分点;13.0% 的企业 “全部使用私有云”,下降 8.6 个百分点。

  技术研发布局上,90% 以上的受访企业开展过前沿技术研发,74.1% 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作为重点方向,较 2023 年上升 19.1 个百分点。

  同时,数字企业发展面临挑战。信息基础设施方面,60% 以上企业认为其升级对业务影响大;国产软硬件应用上,超 40% 企业面临兼容性不足、生态不成熟等问题;国际业务开展中,53.6%、44.9% 和 39.6% 的企业分别受当地市场适应、法律法规适应、国际关系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较 2023 年分别上升 21.7、12 和 11.9 个百分点;企业创新发展方面,超 40% 面临技术产业生态不成熟、高水平人才不足、“内卷式” 竞争等挑战。

  9.马斯克旗下 xAI 公司部分支持《欧盟 AI 准则》:透明度和版权章节条款过于宽泛,严重损害创新

  据C114报道,埃隆 马斯克(Elon Musk)的xAI公司于周四宣布,将签署欧盟《通用人工智能行为准则》的安全与保障章节。

  该准则由13位独立专家开发,采纳了包括人工智能开发者、学术界、民间组织、版权持有者以及安全专家等 1000 多位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提供了实用性工具,以符合透明度、版权以及安全和保障的监管标准。

  该《准则》主要围绕着安全和保障(Safety and Security)、透明度(Transparency)和版权(Copyright)三个章节展开,将于8月2日起正式实施。

  xAI支持人工智能安全,并将签署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安全与保障行为准则章节。xAI 在 X 平台上发布帖子称,虽然准则中有一部分促进了人工智能安全,但其他部分的要求对创新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其版权规定显然过于宽泛。

  Alphabet 旗下的谷歌已表示将签署该行为准则,而微软总裁布拉德 史密斯也表示公司可能会签署。Facebook 的所有者 Meta 则表示不会签署该准则,认为它为模型开发者引入了法律不确定性,并超出了人工智能法案的范畴。

  据C114报道,中国信通院承办的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大模型智塑全球产业新秩序” 论坛召开,聚焦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创新,展示产业进展。

  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架构师曲振斌指出,中美基础模型性能差距缩至 3-6 个月,开源与闭源模型性能差异亦大幅减小。

  未来趋势体现为 “极化效应”(技术、数据等密集)与 “普惠效应”(走进千行百业)。

  研发格局上,美国呈 “3+2” 格局,中国为 “3+X” 格局,初创企业渐被大厂吸纳。

  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美国以万卡为入门、十万卡为新门槛,投入规模庞大;中国 2-3 家企业有万卡及以上集群建设能力,2024 年大型科技公司 AI 算力等投资超 400 亿美元。

  人才供给上,美中人才分别主要来自斯坦福等、清华等高校,占比均约 80%。

  曲振斌称大模型已至普惠拐点,但需提升 GPU 性价比与 ROI。阿里云实践显示,其在体验升级等四领域落地易成功,通义 Qwen 表现突出,全球衍生模型超 14 万个,下载量达 2 亿。

  据C114报道,AMD PC 业务高管 Rahul Tikoo 表示,正在考虑为 PC 用户推出独立的 NPU(神经处理单元),助力个人 AI 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戴尔、惠普等 OEM 厂家正在探索独立 NPU 等 AI 加速芯片的方案,已经开始亮相搭载独立 AI 芯片或其他类型专用加速芯片的电脑。例如戴尔在 5 月的 COMPUTEX 2025 电脑展上亮相了搭载高通 Cloud AI 100 芯片的 Pro Max Plus 电脑。

  Rahul Tikoo 向 CRN 表示,他们正在密切关注相关领域,AI 加速芯片相关的应用还处于新事物的阶段。他们目前已经有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九游娱乐资讯
安卓应用苹果应用
阅读头条转发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