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至19日,由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SOPIC)主办的“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 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隆重举办。作为全球RISC-V极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本届展会展商与观众相比过去显著增长,生动诠释了RISC-V正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同时也反映着开放ISA已经成为全世界厂商布局的重点。
峰会期间,EEWorld专访了SOPIC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戴伟民以峰会主办方SOPIC的角度,从市场、技术、生态、产业等多重视角分析了RISC-V的现在和未来,同时也介绍了芯原在RISC-V领域的战略布局情况。
众所周知,当前全球指令集架构已形成三强鼎立之势:Arm以移动端见长,x86主导PC和服务器市场,而开源的RISC-V则凭借其灵活可扩展的特性异军突起,正在重塑芯片产业的竞争格局。
谈到RISC-V未来发展,戴伟民认为RISC-V是一种可以兼顾CPU芯片“自主、可控、繁荣和创新” 愿景的指令集,这个愿景适用于全球,在世界范围内拥趸者甚众。
他向EEWorld解释道:“像Arm和x86,虽然繁荣,但无法满足‘自主可控’的需求;即使企业有技术实力和资本获取其架构授权,但在授权架构基础上的自研,‘可控’却不‘自主’。另外还有一些厂商选择全部自九游娱乐研,虽实现了‘自主可控’,但却在市场繁荣度上有所欠缺。RISC-V则不同,开放的架构不仅让它更‘自主可控’,更重要的是它具备创新基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定制或修改。而市场上也有较多RISC-V IP核供应商可供选择,同时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也可灵活多样化,这种特性在其他架构中是难以见到的。”
目前为止,RISC-V已经拥有了4000多会员,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从技术演进角度看,当前指令集架构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格局。考虑到Arm和RISC-V同属精简指令集(RISC)架构阵营,再加上x86的复杂指令集(CISC)体系,三足鼎立态势在可预见未来很难被打破。未来出现第四个具有同等影响力的指令集架构,如RISC-VI、RISC-X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市场和技术生态的壁垒已经形成。”戴伟民补充道。
虽然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但相比Arm和x86,生态仍然是RISC-V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戴伟民指出,RISC-V目前并非盯着Arm或者x86优势的领域去竞争,当前主要聚焦IoT等应用较为分散的领域,以及服务器/数据中心、AI和汽车等高性能计算场景。
他表示,汽车是RISC-V一个目标领域,因为汽车的生态相对简单,没有形成壁垒,近期英飞凌等企业也在布局RISC-V汽车MCU。Omdia最新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各行业中,工业领域预计将占据RISC-V销售额比重最大,达到46%,而汽车行业的增长速度最快,预计年增长率为66%。
当然,目前业界也在积极推进RISC-V对Android生态的适配工作,但这需要时间去积累。谷歌对RISC-V的支持态度非常明确且坚定,内部已经倾注大量资源。
戴伟民向EEWorld强调,事实上,目前行业对于RISC-V的表述存在一定错误,它并非“开源(Open Source)指令集架构”,而是“开放(Open)指令集架构。
虽然“开源”和“开放”只有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意思却“谬之千里”。指令集属于标准,不存在开源问题。
“开放”指标准可自由使用,无专利或授权限制,“开放”这一概念适用对象是规范/标准(如RISC-V ISA文档)。而“开源”则指具体实现代码公开、允许修改/分发,需要遵守开源协议,这一概念适用的对象是实际代码/设计(如处理器RTL)等。
换句话说,开放的是指令集,相当于字典,字典是大家都能翻阅使用的,是免费的,但免费不等于能写好文章;开源的是核(Core),相当于文章,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能用这些字写出自己的传世之作,所以别人使用Core需要遵守规则,否则可能“侵权”。开源可能带来使用受限制的风险,但开放标准无法被禁止。所以,目前从RISC-V基金会,到业界,都在纠正对于“开源RISC-V指令集”的说法。
此外,开源与开放又能有四种组合:开放又开源、开放但不开源、开源但不开放、不开放不开源,这四种组合在业界都有不同的意义。
过去,业界其实颇为关心RISC-V是否真正开放,是否有被制裁的风险。重新明确RISC-V“开放”这一定义,无疑也能为未来RISC-V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
本届RISC-V峰会相比过去几年无疑更加火热。戴伟民表示,今年的峰会有两大特色,国际化与专业化。
在国际化方面,来自17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英伟达、高通、英飞凌、新思等国际巨头也都参加了此次会议,加之RISC-V基金会董事会三年一度的全球会员大会也同期在此举行,共同营造了真正的国际盛会氛围。这无疑得益于上海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专业化方面,会议规模盛大,包括1场主论坛、9场垂直领域分论坛、5场研习会、11项同期活动,以及4500平方米未来科技展览区,汇聚数百家企业、研究机构及开源技术社区参会。今年展会采用了创新的运营模式,虽然增加了商业化运作压力,但本次会议不追求形式上的曝光,而是确保每一个专业技术团队的成果,都能转化为实质性的商业价值。
在这背后,离不开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和张江科建办,以及上国投和张江高科的鼎力相助。戴伟民介绍道,事实上,当RISC-V作为开放架构兴起时,中国的反应速度其实比印度、欧盟慢,而上海市经信委在RISC-V生态建设中展现了前瞻性布局,率先颁布了针对RISC-V的相关支持政策。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早在2018年国家政策出台前就率先行动,支持芯原牵头成立了中国RISC-V产业联盟(CRVIC),目前已有204家会员单位。2024年,进一步成立中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上海开放处理器产业创新中心(SOPIC),该中心由芯原联合芯来、达摩院共同发起成立。
从芯原的产品线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对外授权的RISC-V CPU IP产品,那么芯原在RISC-V生态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戴伟民向EEWorld解释,“在IP布局方面,我们的处理器IP产品线已经相当完善,但为何没有选择开发CPU IP产品?这并非技术能力问题,因为我们在处理器架构领域已有丰富、成熟的经验。实际上,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在异构计算时代,CPU不再是唯一核心,各类加速器的协同更为关键。我们选择保持技术中立,配合各类RISC-V IP打造异构计算系统,充分调动产业活力和创造力,这样更有利于培育健康的产业生态。这种中立性在当时RISC-V产业发展初期尤为宝贵,虽然不排除未来涉足CPU领域的可能。”
简而言之,过去七年芯原希望以一个中立角色,坚持异构协同的发展理念,通过CPU以外的GPU、NPU、ISP等IP,配合其他RISC-V公司,推动生态发展。
在推动RISC-V生态发展的过程中,CRVIC与SOPIC作为两大核心中立平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产业培育作用。这种模式与Arm早期推动产业发展的策略异曲同工,通过建立中立的行业组织Linaro来发展软件生态、培养技术人才,并促进产品市场化。
CRVIC通过连续4年举办滴水湖中国RISC-V产业高峰论坛(滴水湖论坛)、连续4年举办基于RISC-V技术的软件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构建了活跃的产业交流平台。其中,滴水湖论坛每年集中发布10余款来自不同企业的优秀的国产RISC-V芯片,现已累计发布了40多款;而软件设计大赛则每年吸引了来自40多所国内高校参赛,累计650多支队伍、2000多名学生报名,起到了很好的人才引导和培养作用。今年,SOPIC则不仅打造了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这一顶级行业盛会,更投入大量精力,联合全国12所高校,历时半年精心编撰了《RISC-V导论:设计与实践》研究生选修课开源课件,帮助RISC-V专业人才培养。
“指令集最高境界不仅是繁荣,更在于创新。让学生敢研究、能创新,这才是真正的突破。”事实上,从目前全球RISC-V的发展来看,整个领域已经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创新,这是非开放指令集所前所未有的。